玉斑美凤蝶

Menelaides helenus   Linnaeus
   

  29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成虫:翅展95—107 mm。体、翅黑色。前翅无斑纹。后翅有3个彼此紧靠的白色或淡黄白色斑,近前缘1个小,呈半圆形或弯月状,后2个大小相仿;外缘波状,波谷有橙黄色斑;亚外缘有月牙形红斑纹,有的不明显,♀比♂明显;臀角处及附近有2条环形红斑纹。翅反面前翅中后区及亚外区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宽带,由下向上逐渐增宽,但颜色也逐渐变淡。后翅斑明显,其他与正面相似。
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长度适中,中端部等宽,末端圆;颚形突强度骨化,弯角状,细长而末端尖锐。抱器瓣梯形,端部倾斜;内突葫芦形,但嘴部尖。阳茎中等长,先端扩大。
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短小;交配孔长椭圆形;前阴片两侧带状而游离,端部具尖齿,基部合并形成扁筒状,端部具4个尖齿;后阴片口腔形,中间有舌状突。囊导管短,膜质;交配囊长;囊突长约为交配囊的2/3,长带形,由小突形成明显的纵脊痕和有规律的小横褶痕。
卵:略呈扁球形,底面浅凹。淡黄色,表面光滑,有弱光泽。直径约1.45—1.50mm,高约1.17—1.19 mm。
幼虫:1龄头宽0.86—0.91 mm,2龄约1.39 mm,3龄约2.28 mm,4龄约3.20mm,5龄约4.76 mm。末龄幼虫头部淡褐色无光泽,生暗褐色毛。臭角深红色。前胸背板绿色,前缘黄绿色,两侧呈钝角状突出。体色黄绿色,侧下方黄色加深。后胸有1对眼状纹和黑色的线状纹。第1腹节后方有1条粗的褐色带。从第4腹节侧面到第5腹节背线两侧有暗褐色带,第6、7腹节和8、9腹节也都有类似的暗褐色带。第9腹节亚背线上的1对白色突起较尖。肛上板三角形,淡绿灰色有光泽,3个顶点各有1个小黑点。第3—10腹节的基线上有1条显著的白纵线。
蛹:头部的1对突起呈V字形岔开。中胸背面的突起矮瘤状。第4—7腹节亚背线上各有1对突起,这些突起在褐色型中比绿色型中更尖。体色有绿色、褐色及中间型。绿色型在前胸背面有1个梯形的、后胸至第5腹节背面有1对三角形的黄绿色大斑。褐色型在前胸的斑为灰紫色,后胸至第5腹节的三角形斑为褐色。体长37—41 mm。

大小

形态 成虫:翅展95—107 mm。
卵:直径约1.45—1.50mm,高约1.17—1.19 mm。
幼虫:1龄头宽0.86—0.91 mm,2龄约1.39 mm,3龄约2.28 mm,4龄约3.20mm,5龄约4.76 mm。
蛹:体长37—41 mm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 1年发生2—3代或4—5代。成虫常在低山林地吸食杜鹃花、海桐花、百合及文殊兰等植物的花蜜。夏天在潮湿地方吸水,有时飞越过河流或高山,飞翔力很强。卵单产在寄主植物嫩叶的背面,幼虫栖息在阳光直射不到的叶、叶柄、枝等部位。如果寄主植物的枝叶茂密,则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的枝、干上化蛹,如果寄主植物的枝叶稀疏或是冬天,则老熟幼虫在寄主附近的物体上化蛹。
台湾亚种成虫全年出现,主要发生期在3—9月。在25℃左右,卵期约4天,幼虫期约27天,蛹期约9天。
寄主 芸香科Rutaceae的黄柏及芸香属Ruta、柑橘等植物。

生境信息

生物学 1年发生2—3代或4—5代。成虫常在低山林地吸食杜鹃花、海桐花、百合及文殊兰等植物的花蜜。夏天在潮湿地方吸水,有时飞越过河流或高山,飞翔力很强。卵单产在寄主植物嫩叶的背面,幼虫栖息在阳光直射不到的叶、叶柄、枝等部位。如果寄主植物的枝叶茂密,则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的枝、干上化蛹,如果寄主植物的枝叶稀疏或是冬天,则老熟幼虫在寄主附近的物体上化蛹。
台湾亚种成虫全年出现,主要发生期在3—9月。在25℃左右,卵期约4天,幼虫期约27天,蛹期约9天。
寄主 芸香科Rutaceae的黄柏及芸香属Ruta、柑橘等植物。

繁殖特征

生物学 1年发生2—3代或4—5代。
台湾亚种成虫全年出现,主要发生期在3—9月。在25℃左右,卵期约4天,幼虫期约27天,蛹期约9天。

国外分布

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海南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等省;斯里兰卡,泰国,印度尼西亚等国。

国内分布